第311章 剧院(2/2)
共和之后,这里曾充任过一段时间江东省议会和南都市议会所在,是当时整个江东和南都的政治重心之一。
后来随着国家建设逐渐铺开,新的道路不断增长,新的建筑不断矗立,议会搬到了新的地址,老旧的剧院就荒废下来。
剧院用于办公嫌弃老旧,把议会旧址用于演出又显得不够严肃,如果改造为博物馆,似乎也没有什么历史气息,就这样保持原状,荒废了百年时光。
再后来,终于攒够了时间,剧院内部被轻微改造成专题博物馆,主要展出建国前后,南都一系列事件的历史资料。
进入新千年,南都来了一位喜欢各种建设工程的市长。在他的领导下,南都规划和进行了很多大型工程,其中就包括金梧湖大剧院的改造项目。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市长没做几年就换了别人,但一个老旧建筑立在南都市中心,确实有碍观瞻,剧院改造的设计工作一直没有放弃推进。
经过几轮评议和市民投票,又综合听取了各方意见,最后选出的方案就是陈夏四人眼前的这个,登上各版新印教科书的,建筑业东西兼容、新旧交融的典范样本。
有着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施工方按照设计师的奇思妙想,将原有的建筑整个拆开,放大到更宽广的尺度,补上各种新型结构和材料,最终使金梧湖大剧院焕发新生。
陈夏徜徉在布满雕刻和花纹的柱廊之中,由衷赞叹,“以前总听说金梧湖大剧院是建筑领域的一朵奇葩,是东西方建筑思想的融合,是长云新旧时代的最佳见证之一。
“在南都上学的几年,从附近路过几次,对剧院的外面有些印象,一直没有什么深入的认识。今天第一次进来亲身体验,才觉得那些评价所言非虚。”
方菲挽着陈夏的左臂,点头赞同,“那可要感谢芊芊给了你这次体验的机会。金梧湖大剧院有一个很特殊的点,就是见证了东西方建筑艺术在长云的此消彼长。
“受到海外贸易和新潮思想的影响,当时人们觉得罗洲的东西都是好的,制度如此,文化如此,艺术也是一样,长云境内因此不乏各种西式建筑。
“这种心理曾经被姒绯为首的那一批留学生大力驳斥,却终究抵不过民间的舆论气候已成,直到李和公主那时才得到好转。
“油画和水墨的争斗也不能独立来看,不完全是艺术风格和名利财势的牵扯,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水墨被油画压制百年的积怨。”
方菲无奈地笑了笑,“话说回来,盛极而衰,运极而反,为了响应扭转的‘民意’,也为了腾出地皮,多搞几个工程项目,大量西式建筑被各地政府纷纷拆除。
“像金梧湖大剧院这样,躲在历史尘埃里逃过拆除的很少了,却终究逃不过被改造的命运。万幸的是,设计、施工团队很用心,才能在东方化的要求下,保留住原来的韵味。”
陈夏很佩服地看着方菲,“菲菲,你真厉害。我以前就觉得,你对艺术领域各方面都有广泛涉猎,今天更加证实了。这些知识是家学渊源,还是自学成才?”
听到陈夏的夸赞,方菲笑着摇头,“都不是。这些知识来自于我在大学里的艺术史选修课,和不那么经常的图书馆之旅。”
陈夏有些遗憾地感慨,“要是能早点遇到你就好了。我在学校只是旁听了影视艺术鉴赏的选修,图书馆里也只顾着低头看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