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同人 > 三教同原录 > 第172章 孚中翁终南受道 空同会诸子谭经

第172章 孚中翁终南受道 空同会诸子谭经(2/2)

目录

盖仇池文始真君,因五胡乱晋时失于救济被谪,至是金人扰宋,虽天数宜然,而兵燹所经,不无横戮,乃指示群仙,极力营救。疆场锋刃曾无枉死之魂,道路流离不殒无辜之命。仁人巧获生全,孝子曲为荫庇,其忠烈之士,捐生殉难者,引归天道。贞节之姬,誓死全操者,度入仙阶。此际天心厌乱,南北休兵,真人乃类叙有功,邀集群圣,于丁亥春三月十八日,齐往临汝山报功复命。

老君传集蓟州、虔州、平凉、临洮四空同诸真:其东石叔门、刘图、郭四朝兄弟;南王探、李翼;西张微子、尹澄;北张忠、刘摩诃;本山师旷、离娄、大容、荣援;流星园段解等。潜山修文郎、乐子长先期至山接待。当时,凡及门受道、与能承流宣化者,陆续皆至。老徒七子:乃文始关尹子、通玄辛文子、洞灵亢仓子、子林壶丘子、正名尹文子、冲虚子、列子。

南华蒙庄子、老氏流派者十人:鬼谷子、杨朱崔、瞿士成、绮柏矩、元阳子、伯阳、童子、匡续、蔡琼、南荣趎。

灵感教召者十九人:杜冲、宋伦、安期生、路大安、姑射老叟、刘翊、于吉、刘惇、王纂、桓法闿、寇谦之、梁谌、韦善俊、叶法善、傅仙宗、侯道华、刘从善、王仙君、贾善翔。

道承真系四十人:王方平、茅濠、若士、李意期、张道陵、刘冯、李少君、魏伯阳、栾巴、阴长生、张景霄、张申、刘政、孙博、左慈、介象、介琰、刘景东、郭延灵、寿光、何述、罗先期、石帆、公宫九、施存、葛玄、尹思、尹轨、樊中和、女仙李元一、刘纲、樊云翘、东陵圣母、李靖、王烈、郑思远、李虚中、张秦、李保真、林通元。

传经度世五十三人:刘海蟾、姚坦、周亮、曹浑成、许碏、茅盈、朱璜、王谷神、皮玄耀、折象、王长、刘划、薄姑延、徐市、郭文举、许穆、陈惠度、牛文、侯于草、陈宝炽、李顺兴、侯楷、张法乐、王轨、双袭祖、陈道冲、潘师正、司马承祯、张氲、汪华、吴筠、蕲季昌、翟法言、刘无名、李含光、许栖岩、应夷节、金可记、熊德融、王灿、叶藏质、酆去奢、聂绍元、许仲源、谭蛸、陈抟、陈景元、章登、邢和璞、刘元道、边洞元、马自然、龚之正。老氏羽翼七十四人:乐臣公、盖公、曹参、桓谭、严遵、阚泽、向长、高恢、法真、杨王孙、廖扶、胡宿、朱祧椎、吴隐之、裴林、裴祖、裘高顷、杜生五郎、徐则、丘?、翟庄、宋织、阮籍、王弼、王衍、向秀、庾恺、谢鲲、王羲之、殷仲堪、阮修、周彦伦、宗测、沈道虔、顾欢、杜京产、吴苞、仲长子光、王绩、孙思邈、卢鸿、秦系、陆希声、李约、李德裕、白居易、张荐明、苏澄隐、张无梦、田锡、陈瓘、欧阳修、罗从彦、杨时、吕希哲、苏轼、苏辙、陆农师、唐庚、秦观、晁回、晁说之、谢逸、邵伯温、翟乾佑、郑侠、叶梦得、董思静、邹若愚、江袤、程士昌、郑伯熊、孔收、杜光庭。要语警世者二十七人:涓子、长桑公子、鹤鸣真人、王屋卜者、孙登、王褒、苏林、岳须林、裴玄仁、张如珍、左元怿、张得一、鸣鹄洞真、章震、和君实、轩辕集、毕道宁、王爱、杨羲、许迈、许玉斧、陶弘景、王远知、李凝阳、蕲道光、陈泥丸、酒阁道人。觉言度缘者二十一人:钟正阳、苏耽、司马季主、吕纯阳、杜昺、王重阳、张紫阳、施观吾、蓝养素、王栖云、抱一子、全元起、晁文元、金司箓、张继先、石杏林、俞玉吾、敬玄子、徐从事、赵升、郭象。诸高徒众集坐于两耳房会齐,先入内室谒见,依次而坐。

道君凭飞来座,慰劳曰:“诸君蚤临,乘众真尚未毕集,盍各言迩来学识,以益吾聪乎!”群真惊愕不语。老君曰:“无异也,如予所存五千言,其后笺注者六十余家,而其道德宗旨互认不同:曰内解者,后赵佛图澄;明理国之道者,晋羊佑、杜预;明理身之道者,魏松陵山人、梁陶弘景、齐顾欢;明事物之道者,符秦、鸠摩罗什、僧肇、梁道士窦略;明重玄之道者,晋孙登、梁道士孟智、周臧、玄静,陈道士诸糅,隋道士刘进善,唐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赜、李荣、车玄弼、张惠超、黎元兴;明虚极无为之道者,魏何宴、钟会,晋王弼;又以虚玄为宗者,汉严遵、管辂、徐子平;无为为宗者,晋张嗣,唐卢氏、刘仁会;道德为宗者,张玄静、杜光庭;非有非无为宗者,梁武帝。修持之道虽不越此,入门之阶航不一,殊途而同归也。幸诸君放胆言之。”

群真相视逊让良久,王屋卜者离座曰:“入天门、保三关、存朱衣、正昆仑,惟素书一卷,是胎精中记。”鹤鸣徐道季继起曰:“巾天青、咏太虚、跖双目、弹三赤,五神合道之秘事,三皇大历之玄文。”是时,欲言者皆越班而出。邹若愚曰:“久视之要,务在进道而不专取,若不进道,何异大椿。”毕道宁曰:“学道,贵炼神服炁,丹书乃入道梯媒,屏绝俗纷,精炼神炁,水定则形直,心静则神宁。”老君闻之怡然。张如珍拱手曰:“天以清而容万物,镜以明而鉴众形。天清镜明,澄心静神。得内外洞澈,则至道可成。”左元怿曰:“大道杳冥,不可致诘。含太虚为广舍,总万宇于真一,言之以自然,任之以万物,胎根既断,三界迥出。”台州张得一曰:“心湛湛而无动,气绵绵而徘徊,精涓涓而还转,神混混而往来。开昆仑于七窍,散元气于九垓。凿破玉关,神光方显,寂然圆廓,一任去来。”金司箓曰:“目不乱视,耳不乱听,视返于心,乃静之本。”王重阳曰:“行住坐卧,一切动中,心似泰山,不摇不动。谨守四门,眼耳鼻舌,不令内出外入,此亦养寿紧要。”鸣鹄洞真曰:“气为内丹,药为外丹,阴功为内丹,金石为外丹,亲朝太上,无异二丹相合。”老君微哂。李德裕曰:“道君昔告轩辕曰:‘毋劳尔形,毋摇尔精。’复语孔子曰:‘去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矣。”苏轼曰:“储祥碑云:老子之道合于易,何思何虑?《论语》仁智静寿之说,曾题弟辙解云:使汉初有此书,则孔子为一;使晋室有此书,则佛老不二。”李约曰:“世传道德一书,为神仙虚无言。又诋太史先黄老而后六经,以此观之,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尔。”白居易曰:“黄老之道务宽简,务俭素,不眩聪察,不役智能。”苏辙曰:“解老子以示僧全,全叹曰:‘皆佛说也。’凡老子亦有刊定,未有不与佛合者。”罗从彦曰:“老子与孔子,既不誉又不毁,岂可不略言,次谓窃比老彭。”陆希声曰:“道以为体,各以为用,无为无不为而格于皇极。”张荐明曰:“妙万物而为道,总两仪而为德,得其极者,衽席而治天地。能守一者,亦可以治天下。”老子点头心许。苏澄隐曰:“养生,不过精思炼炁。帝王养生,则异于是。无为无欲,凝神太和。”吕希哲曰:“治人事天莫加啬,养生家以为要术。持身保家安邦,不越其道。”欧阳修曰:“道家本清虚、去健羡,不可易也。”桓谭曰:“昔道君着虚无之言两篇,后世好之者谓过于五经。意窃为已甚。自文景及史迁皆有是言,始味之愈厚。”杨王孙曰:“学黄老之术,常自厚奉养,令薄葬以返真,归土就其真宅。”.邵伯温曰:“先康节以老子得易之体,文中子谓为东方圣人,岂为过欤!”晁回曰:“处世之人,只知昼夜是常而人如故;出世之人,以生死为昼夜而性如故。”谢逸曰:“孔子所谓仁者寿,老子所谓死而不亡者寿,释氏所谓无量寿,湛然常存,未尝死也。”陆农师曰:“精微之义,要妙之言,可以启学者之蔽,复性命之全。”程七昌曰:“老子秉执枢要,而以道御物,大抵清心寡欲而渊默涵养。”江麦曰:“无者,万物所归。人能冥心于无,所谓坐忘思气面壁,于此三者,果殊道哉。”郑伯熊曰:“杜门终日默坐,动作心气和平。节以遏其无,推以散其有,不求不忧,安于恬淡也。”唐庚曰:“道君持大道游于世,何所不容?而犹西游,惟其无往而不容,虽蛮陌之邦,行矣。”董思静曰:“老与时偕极,待心而后应,高超物外,妙入环中。”郑侠曰:“大庆居士序,居士本儒学,以孔子为宗。得老说以明。”叶梦得曰:“老与孔异者,皆为世之辞。而所同者,皆合于易。及佛氏出,相为表里。”秦观曰:“道德者,仁义之大全。仁义者,道德之一偏。黄老之学,以道为本,故先黄老。”晁说之曰:“王弼言,仁义与礼仪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其一。”晁文元曰:“止念令静,观理令明,念静理明,不死可能。导气令和,治体令柔,气和体柔,长生可求。”俞玉吾曰:“欲求长生,须求吾未生之前,此身缘何而得,然后可以论长生之道。”敬玄子曰:“修行中部之道,存道而守三一。遥望昆仑山,赤子字丹元意,欲观绛宫,所贵得神仙。”张紫阳曰:“以事炼心,情无他用。心不留事,一静可期。”抱一子曰:“耳不听则坎水内澄,目不视则离火内营,口不言则兑金不鸣,皆回光返照也。”王栖云曰:“决定立志,精进炼心,万缘不能勾引,阴阳不能陶铸。”郭象曰:“曾注庄子云,众窍为风所鸣,万行为化所役。风不能鸣,则众窍虚,化不能役,则众窍息。”薛道光曰:“炼己功勤,心虚应物,虚心则无我,万物皆空清。”老君谓然而叹。张果曰:“含光便是长生药,变骨成金上品仙。”又内指云:“撮聚双睛在目前,烧成便可点金仙。”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