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李加诚:后悔?不,我从未后悔过!(1/2)
“哎,包兄,这些道理我何尝不懂?可咱俩处境不同啊,当我成功获得汇沣银行持有和记黄埔那至关重要的22.4%股分时,我就已经身不由己了!”李加诚的声音里,透着几分苦涩。
他深知,与汇沣银行彻底捆绑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唯有如此,才能满足他那勃勃野心。
在入主和记黄埔之前,他已是香江大名鼎鼎的地产五虎将之一。
李加诚先是收购了美资企业永高公司,紧接着又击败置地集团,凭借现金加上利润分成的策略,成功中标中环、金钟地铁站上盖物业开发权,妥妥成了香江地产界一颗耀眼的新星。
然而,那又能怎样呢?
那时候的他,虽说在商界已站稳脚跟,拥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与顶级富豪群体相比,依旧有着不小的差距。
像包船王、董船王,还有怡和财团、太古财团、汇丰财团等等,他们的财富实力都远远把李加诚甩在身后。
当有一个能掌控大名鼎鼎的四大洋行之一——和记洋行的机会摆在眼前,尽管需要牺牲很大一部分利益,李加诚还是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这条路。
因为他心里清楚,这是自己实现弯道超车、跻身香江顶级富豪之列的绝佳时机。
如果仅仅依靠旗下的长江实业,李加诚实在难以预估,自己究竟要耗费多少时间,甚至是否真有机会能挤进香江顶级豪门的阵营。
与汇沣银行这这个香江金融界的霸主深度捆绑?
这般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啊!
与汇沣银行绑定利益关系后,他的人生如同装上了强力引擎,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崛起,很快便稳稳掌控了和记黄埔,成为其当之无愧的主人。
凭借旗下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这两大巨无霸企业,他一举在香江商界站稳脚跟,成功跻身顶级财团之列。
然而,世事无常,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昔日最大的靠山,在香江金融业乃至整个商界都叱咤风云、称霸一方的汇沣银行,竟会被一位年轻的华人企业家打得溃不成军、节节败退。
如今,汇沣银行更是凄惨,竟落得被另一家英资银行收购的下场。
而他这位与汇沣银行深度捆绑的“盟友”,处境瞬间变得尴尬无比。
毕竟,虽然最终渣打银行入主汇沣银行后,他旗下公司的资金得到了缓解,没有了资金风险,但因为此前的事情,他早已算得上是和林浩然彻底撕破了脸皮了。
尽管表面上,双方之间毫无交流,甚至连一丝宣战的迹象都未曾显露。
然而,当他提笔给旗下所有合作商写下那封极具号召力的信,并将其公之于众的那一刻起,实际上,他已然彻底站到了林浩然的对立面。
这封信,确实给汇沣银行带来了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它不仅促使和记黄埔、长江实业旗下众多关联合作商纷纷选择与汇沣银行携手合作,还引发了太古洋行、中华电力等英资企业的效仿,这些企业也相继公开表态支持汇沣银行。
一时间,汇沣银行仿佛重获生机,差点就具备了反击的能力。
而当李加诚做出这一切时,就已然注定,他与林浩然彻底走向了对立。
尽管最终林浩然凭借更高明的手段和策略,成功击败了汇沣银行。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东亚银行与汇沣银行展开那场你死我活的商战之际,李加诚毅然决然地孤注一掷,选择站队汇沣银行,这一举动也给林浩然旗下的东亚银行制造了不小的阻力。
包裕刚自然知道李加诚和汇沣银行关系不一般,可汇沣银行与李加诚究竟签署了何种协议,他并不知情。
毕竟,这些都属于汇沣银行和李加诚之间的秘密。
包裕刚虽同为汇沣银行董事会成员,但实际上,他在汇沣集团的这个董事职位,更多只是个象征性的头衔,集团内部的诸多重要机密并不会对他开放。
所以,在得知李加诚的来意后,包裕刚思索片刻,说道:“李兄,依我看,你目前的情况其实很好解决。
我和浩然关系还算融洽,只要你跟我一起上门拜访浩然,诚恳地向他道个歉,再表明会把和记黄埔与长江实业的金融业务都转移到浩然旗下的企业,我想他肯定会原谅你之前的那些举动。
我知道你当时也是身不由己,我想浩然也能体谅,如此一来,你不仅能和浩然化敌为友,双方甚至还有机会成为合作伙伴!”
说完,包裕刚一脸疑惑地看着李加诚,按常理,这办法并不难想到,可李加诚为何会专程跑到他这儿来请教呢?
听到包裕刚的话,李加诚缓缓摇了摇头。
他心里也清楚,这么做确实能缓和与林浩然的关系,说不定日后还能成为林浩然重要的合作伙伴。
但问题是,他实在做不到。
虽说汇沣银行如今已被渣打银行收购,可他与汇沣银行签订的合约依旧具备法律效力。
只不过,现在掌控这份合约的,从汇沣银行的高层换成了渣打银行的高层罢了。
毕竟,只要汇沣银行没有真正走向破产清算,他就一天无法摆脱与汇沣银行那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
他低价获得汇沣银行持有的和记黄埔股份是怎么来的,他自己非常清楚。
“包兄,若事情真能这般轻易解决,我今日也就不会专程来向你请教了,实话跟你讲,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尤其是和记黄埔,根本不可能中断与汇沣银行的合作,除非……除非和记黄埔不再由我掌控!”李加诚长叹一声,苦笑着说道。
包裕刚听闻此言,虽未从李加诚口中得到明确说明,但心中已然隐隐猜到了这背后藏着的一些隐情。
自1956年起,包裕刚便与汇沣银行开启合作,至今已有整整25年。
对于汇沣银行惯用的手段,他心里多少也能揣测出个大概。
不用李加诚明说,他也能料到,那份合约里必然布满了诸多苛刻、让人难以挣脱的条款。
这些条款就像无形的枷锁,将李加诚紧紧束缚,即便他清楚看到与林浩然和解合作能带来巨大好处,也只能被死死困在与汇沣银行那错综复杂的关系里,动弹不得。
前两年,当包裕刚得知李加诚竟仅以六亿多港元的价格,就从汇沣银行手中购得和记黄埔22.4%的股份,而且这六亿多港元还能先支付20%,剩余资金可延期两年支付时,他简直觉得匪夷所思。
和记黄埔的股价,怎么可能如此不值钱?
要知道,当时和记黄埔已经找专业机构评估过,仅仅是集团的净资产就高达58亿港元。
按照常理,收购它的价格起码得高于净资产价值才对。
可如今,六亿多港元就能拿下22.4%的股份,还能延期付款,这哪里只是半价卖给李加诚,分明就是半卖半送。
甚至,汇沣银行仿佛担心李加诚资金不足,竟只需他支付一亿多港元的首期,便将股份拱手相让。
这一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透着说不出的古怪。
更不用说,当时和记黄埔在韦理的一番整顿下,已然实现由亏转盈,经营状况大幅好转。
这样一家优质企业,哪怕当时以更高价格公开出售,也必定会成为各方竞相争夺的香饽饽,轻松实现溢价出售根本不在话下。
然而,汇沣银行却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以近乎半卖半送的方式,将和记黄埔的股票转给了李加诚。
如今回想起来,汇沣银行与李加诚之间,必然进行了不为人知的交易。
那些苛刻的合约条款,或许正是这场看似“天上掉馅饼”的美事背后,李加诚不得不背负的沉重代价。
难怪就连李加诚自己,都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虽说他如今掌控着和记黄埔与长江实业这两大上市企业,在商界也算举足轻重,但一旦得罪了林浩然,未来的日子必然不会好过。
毕竟,香江说大不大,顶级商界圈子就更小了。
如今的林浩然,可远不止收购了置地集团、荣登香江首富之位这么简单。
成为香江首富,李加诚并不十分担忧,毕竟财富的积累有诸多因素。
然而,当林浩然成为金融业霸主,旗下掌控东亚银行、恒声银行、道亨银行这三家银行,在金融市场的份额一路遥遥领先时,李加诚真的害怕了。
此刻的林浩然,已然成长为一位他只能仰望的商业巨头。
表面上,李加诚也是香江顶级的商业巨头,可巨头与巨头之间,实力差距却大得超乎想象。
别的不提,他旗下的那两大企业,综合实力连置地集团一家都难以匹敌,更遑论林浩然手中还掌控着如此众多的大型企业。
在这种悬殊的实力对比下,他与林浩然成为敌人,无疑是非常不理智的。
如果林浩然有意针对他旗下的这两大公司,他恐怕连太多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李兄,你当初和汇沣银行达成那样的协议,可曾有过后悔?”包裕刚并未提及什么解决之策,反而饶有兴致地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