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智能农业(2/2)
他们不需要担负「产粮食」的直接责任,只需要攀登科学的喜马拉雅山。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是用掌握的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商业问题。
是需要拿着手术刀去参加公司的杀猪战斗,需要根据猪的肥大、关键节点突破的价值、战役的大小来量化评价,猪杀得多、杀得肥,就有可能分到更多的肉,得到更多的战功,获得更多的奖励。
相对而言,这部分人的压力也很大。
「赵总,我们还真出了研究成果了。」李秋丰笑着说道。
「哦,哪方面的呢?」赵宏图也来兴致了。
李秋丰说道,「我们大棚技术,开始应用于育秧,我们称这项技术为工厂化多层育秧技术。
采取此技术,12亩大棚培育的秧苗,就能保障9600亩大田的秧苗需求。
以往大田育秧需要18—20天,其中在揭去秧苗上覆盖的无纺布后的12天内,平均需用3次药。
而工厂化多层育秧因为在大棚里,病虫害少,只要移栽前预防性施用一次移栽药就可以了,直接省了两次药的费用。」
现在华远集团的大棚技术,可不简单是应用在蔬菜种植方面。
而是不断地扩大应用范围。
现在要说大棚技术哪家强,不用质疑,绝对是华远集团。
「不错,要和华远集团其他部门加强对接,要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赵宏图说道。
「赵总,说到科研成果转化,我这边还真有一个项目想要开展,华科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熊范伦在1983年回国后开发了农业专家系统,在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们想去推广应用这个系统。」李秋丰说道。
「这个农业专家系统是怎么回事?」赵宏图问道。
难道是建立一个农业方面专家的信息库?
人或者说人的培养,才是科研创新是否成功的关键。
如果是的话,那还真可以想办法从化科院那边弄过来。
李秋丰简单介绍了一下。
农业专家系统是把专家系统知识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项计算机技术,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主要目的是要使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起人类专家的作用。
华远研究所当初从苏北挖过来不少专家。
其中就有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
在看到这个农业专家系统后,大为惊讶。
竟然可以通过具有大量专家水平的领域知识和经验的计算机程序,完成一般的、模仿人类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与这个问题所特有的大量实际知识和经验知识结合起来。
这个系统,米国和红球等发达国家,都还没有呢。
在全球都是非常领先的,
却在华国看到了。
他们对这个系统非常感兴趣,觉得可以将这个科研成果进行转化。
以后可以为华远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华远集团合作的企业和农民提供方便的、全面的、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包括蔬菜生产、果树管理、作物栽培、花卉栽培、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牧草种植等咨询和决策服务。
赵宏图这才知道,自己完全是弄错了概念。
这是智能农业啊!
若是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可实现农业大产业的精准布局、技术管控、提质增效,其从根本性地提高生产效率。
「想办法买过来,咱们可以在这块开始研究和应用起来。」赵宏图当即拍板。
在国内,科研实施与评价机制导向「脱实向虚」,导致一些农机专家重研究、轻推广,不利于产生实际效益。
常常是起个大早,结果赶了一个晚集,错失了发展机遇。
后世,相对于发达的国家而言,我国的智慧农业发展是起步晚,基础较为薄弱,运用整体是落后的,特别是有些智能设备的研发技术还未攻克成功,还处于模仿的阶段,落后于先进国家10-15年。
既然现在都有这个基础了,那必须开始重视起来。